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务公开>>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康熙南巡图》中的海烈妇祠
发布时间:2017-05-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敏

——编者按:自美国友好校oak hall school庞次先生将《康熙南巡图》影印件赠送常州后,历史文化界做了很多的考证。以下一篇就颇具学术性,转载以飨读者。


《康熙南巡图》中的海烈妇祠

 

    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初八,康熙皇帝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南巡活动。为了纪念这次盛典,皇帝下诏决定以宏大的绘画叙事方法记载此行经过,国画大师王翚担纲重任。《康熙南巡图》共12卷,每卷长度约在1020余米,长短不等,宽约60余厘米,堪称当时最长的宫廷画卷珍品。在常州府卷的城门和运河上方,有一处掩映在树林中的小院子,标注为海烈妇祠,海氏是谁,她的祠堂为何修建在运河边上,并且如此庄重的被画入《南巡图》呢?

    宜兴陈维崧是清代著名的词人,1667年初,他听说徐州海烈妇的事情后,慨然填《大酺》一阕,用片玉词韵吊之云:

    怅庙竿红垣衣碧,门外银涛雪屋。君妃蓬岛晏,御天风来往,钗铃戛触。寂寂小姑,愔愔圣女,苦鸟啼归修竹。古苔坏墙满,任脱缰石马,画郎眠熟。叹螺髻煤残,蝶裙灰尽,夜长人独。

    灵旗归太速。神弦歇、醉觋扶华毂。可惜是、乱水彩城,旧家小沛,望乡徒切登临目。入不言兮,出学唱个,秋坟鬼曲。怨青冢留江国。班班恨血,土花坟起红菽。水腥打灭翠竹。

    海烈妇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触动大词人陈维崧的笔触。该词前有小注:“海烈妇,徐州人,流落毗陵。艳色为漕卒所窥,迫之,不屈而死,立祠毗陵。”既然是徐州人,那么应该有记载。果然在同治《徐州府志》列女传中,找到了海氏的故事:

    家贫,值岁歉,容庸懦不能治生,偕依兄子于松江,不遇,还寓常州。有市侩艳海姿,数诣容,海拒不纳,甚惭恨。凤阳卫运丁林显瑞者,素淫凶,侩绳海以语林,林乃使其党佯窘辱容,而己出钱为容解。容德之,日益昵。居无何,林挈容夫妇附粮艘还徐。海深疑之,容怒,强之登舟。林罍海衣食,辄谢不受。寻令容市礩于苏,海匪容,不听,乃储薪水砺粮。闭舱以待容还。林多方蛊之,忽一夜乘酒破门入。海大呼:“杀人。”众惊起,乃潜逸去。海度不免,密缝上下衣履为一片。至次夜,林复入,以器击之,伤而走。海号泣至夜半,遂自经死。时康熙六年也。林惧,埋尸粮中,将沉之江,又遣水手蓝九延往杀容。九廷弗忍,与俱诉官勘实,林伏辜。海旌表,常人为立庙西门外,运河旁。

    这是发生在康熙六年(1667)初的一件真人真事,陈有量之妻海氏拒不受辱,以死抗争。事发后,常州人葬海氏于南郊,会者逾千人。后常州医士朱以瑞倡立烈妇祠,额曰“香阁铁汉”。常州前进士赵继鼎,率其子申乔,倡始瞻拜,当时轰动一时。多名官员为该祠赠匾和题字,包括“贞烈流芳”“清霜烈日”“此谓丈夫”“孤节千秋”,康熙皇帝也给予圣旨旌表,立匾时间为“大清康熙七年八月既望”。

    海烈妇的祠具体在什么位置,已经很难确指了。道咸时的吴县人蒋文勋这样记载:“先师与吴君皆常州人,亦不知西门外有海烈妇祠,知之而即往展拜者,亦因此传奇也。烈妇祠前,地邻驿路,南北往来者靡不由之,往时行人罕知龙嘴上临河三楹为海烈妇祠,祠右丰碑之下即海烈妇墓,今一望而皆知之,亦因有此传奇也。文字之存亡有关系者,盖如此。”同治年间,常熟宗廷辅在《壬子秋试行记》写道:“泊毗陵驿,是为常州西门。天时尚早,上岸间行访海烈妇祠……均云祠在毗陵驿前龙嘴里,欲展谒之以将敬也。”1934年,武进人崔龙作《海烈妇祠记》,尚云:“出吾邑南郭一里许有石龙口,海烈妇祠在焉。祠宇恢宏,廊庑俨然,庭中有古树,枝柯合抱,犹百年前物。……建祠已有二百余年,里人过南郭,舞步瞻仰而切钦迟。”足见该祠存在的时间相当长。1948年出版的《武进指南》中记载海烈妇祠在缸行街。龙嘴,即南运桥下的石龙嘴;缸行街,米市河中段与东段,由此可推知海烈妇祠约在今天的南运桥头与西河沿的交汇处。

    海氏因抗争而死,凶手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作为轰动地方的重大事件,众多文人纷纷进行文学创作,歌颂海氏的坚贞不屈。传记其事的有武进县令黄光《海烈妇传》、陆次云《海烈妇传》、陆世仪《海烈妇传》、归庄《海氏传》、方孝标《海烈妇传》、任源祥《陈有量妻海氏传》、董以宁《陈烈妇祠记》、李长祥《陈烈妇海氏传》、周筼《海烈妇传》、董含《海烈妇》、宋起风《海烈妇》、王元烜《海烈妇传》等。诗词有姜埰《烈妇传》、彭孙贻《海烈妇行仍用朱张韵》、彭定求《海烈妇祠行》、吴嘉纪《粮船妇》等。小说有犹龙子《古今烈女传演义》卷五之《海烈妇》、云阳嗤嗤道长《警悟钟》之《海烈妇米椁流芳》四回等。传奇则有楚僧灰木的《昆陵驿节义仙记》二十七出、沈受宏《海烈妇传奇》二十八出和余治《海烈妇记》等。

    沈受宏《海烈妇祠堂歌》说:“昔我曾有乐府作,摹写烈妇情依稀。梨园子弟一回奏,满堂观者泪交颐。”后人赞曰:“今《海烈妇》则不然,所叙之人实有其人也,生旦净丑不必增添也;所叙之事实有其事也,离合悲欢不必装点也。传此奇人,传此奇事,真情真景,曲尽描摹,面目如生,肺肝如见,挽回乎世道,维持乎纲常,将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可见海氏事迹在百姓中的感染力之大之久。清末,常州人陆鼎翰还将海烈妇祠中题咏汇为《海烈妇陈有量妻祠录》,上海图书馆藏有该书光绪十四年(1888)木活字本。

    在众多的文学创作中,《海烈妇百炼真传》不能不提。该书是清代的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共12回。题“三吴浪墨仙主人编辑”,作者真实姓名不详。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影印发行过。这本书采集有关海氏的各种传记传说文本而加以敷衍,是小说中记叙最详者。其中的故事梗概基本保持了本事的原貌。为了行文需要,作者还为海氏起了名字,叫海无瑕,其余人全部使用真实姓名,所以这是一部纪实性的小说。

    在海氏故事中有一个人很重要,这就是蓝九廷。《清史稿》说他:“有篙师蓝九廷者,愍海死,却主者贿赂,告官,乃按诛主者及恶少。”浙江人冯景(1652-1715)有《义士蓝九廷序》一篇,记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冬(1696),冯于清和坊避雪,遇义士蓝九廷,并为之作序,此时距离海氏案已经30年了。文章说“有壮士,睅目丰颐,长不满八尺,而腰大九围,敝衣穿空,”可知晚年的蓝壮士已经很落魄了。蓝自言平生:“余少为粮船篙师,南北居货,贸易致千金,散与穷亲故立尽。”又说:“余亦常读书,了了明大谊,少昤却贿,为烈妇申冤,人称义士。”冯景因问烈妇为谁,蓝对曰:“徐州海烈妇者是也。康熙丁未,烈妇坚拒旗军林九功,夜穴舱强奸,自缢死节。方是时,余却九功贿,鸣官。官来,出尸米中,色如生,衵衣穷袴,皆牢缀如裹革。”冯景大喜,向蓝敬酒说:“冯景何幸见义士,予将奋笔表君,使百世下知有篙师蓝九廷者为义士。”后来徐珂把这件事写进了《清稗类钞*义侠类》,标题为《蓝九廷为海烈妇鸣冤》。清末,俞樾也在其《荟蕞编》卷十五《海烈妇》后附言“海烈妇之烈,非蓝九廷则或淹没不著矣。蓝九廷亦义烈士也”。

(转自《龙城春秋》2017年第1p38-3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