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21日,学校组织开展了高一新生军训工作,军训的地点是常州市国防园。这使得军训名副其实地成为学生步入高中的一个重要的大课堂,成为学生实现角色转换的第一个舞台。这次军训教给学生的不光是那些军事技能,更是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学习和生活。
军训开始之前,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按照每班1.5人的标准配备随队老师,在18—20人之间。可以说从离开校园到回到校园这七天时间里,每天各个时段的工作在出发之前已了然于心。军训过程中,学校每位老师始终和学员一样身着军服,全程参与所有学生的活动,精细管理。虽然每天夜里学生发展处都安排好值夜老师,但实际上在最初的查房和巡视过程中,所有人员均主动参与,从不考虑自己是否值班人员,每夜的巡查次数不少于四次,最后一次查房往往安排在凌晨两点左右。
来到军营之前,谁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在家庭生活中拥有许多特权,也从未与同伴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合作共处过。来到军营,几个或十几个同学住到一起,虽然开始有不适,甚至有磕碰,但是两天下来,同学之间多了理解,多了宽容,多了为别人考虑,为同学分忧的现象,平等互助,共同提高的氛围逐渐浓郁,更多的人学会正确处理同学关系,直至回到校园,依然影响深远。
拉练本不在军训必修科目之中,学校每年也主动安排该项科目的训练,负责军训的老师都会和教官一起事先探路,周密安排包括行程、时间、速度、休息地点、饮水供应等细节,排查各班病号,做到既无隐患,又最大限度地达到拉练的目标。19日,二中高一师生前往龙潭湖进行十公里拉练活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虽然没有红军长征那么艰苦,可对高一新生这些从小娇生惯养的人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但是一路上,没有人喊苦,没有人喊累,大家都在默默地坚持着。全体随队老师都落实到队伍的具体位置,明确具体工作。各班班主任都随本班队伍前进,时刻与全班同学在一起。记得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爱心和责任感是教育的基石”,这种精心组织、精细管理的军训工作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通过这次拉练,学生们锻炼了自己顽强的意志,培养了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为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学生刚刚经历中考,感受的是老师的严厉和学业的繁重,师生关系相对处于紧张和脆弱阶段,甚至会对老师产生成见或敌视心理。军训过程中他们感受更多的却是老师的关心、爱护,站军姿倒下时搀扶的是老师,训练中口渴时送水的是老师,生病时细心呵护甚至在医院中通宵陪伴的也是老师……。这一幕幕情景让许多同学大为感动,“亲吾师,敬吾师”的心理越发强烈,这对学生高中生活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每年的军训,学校都借助校园网开设“家长寄语”平台,许多家长的一些感人至深的话语充分体现了对长幼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特征,而营地里每天张贴出来的“家长寄语”更是成为一个巨大的良性“家教场”,对所有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撞击和震撼,许多学生在军营日记中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话:“过去总觉得家长只会管死我,只会对我唠叨,只会要求我考好成绩。离开他们后,才想到他们对自己的好,才想到他们的善良与关爱,才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父爱和母爱。”
今年高一年级有十几位同学正好在军训时段过生日,10月19日晚上,国防园与军训营共同举办了一场集体生日活动,并且买来几只大蛋糕,让全体同学分享和见证他们的快乐。当主持活动的老师向大家宣布这一活动时,这十几位过生日的同学和全体同学一样都喜出望外,有不少同学眼里都噙着泪水。这泪光里饱含着对老师和教官的感激,也饱含着对父母的思念。学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安排这样的有特别意义的活动,比任何传统形式的活动都有教育力量。
此次军训,学校还利用校园网每天及时报道当天军训营各方面的情况,刊载学生军训生活照片,刊载优秀学生军训笔记和学生和家长的相互留言,打印张贴“家长寄语”或家长跟帖,学生家长在校园网站的军训主页中全方位地了解了军训营的情况,在看到孩子经历磨炼,成长成熟的同时,也看到了老师付出的劳动,体会和理解了学校教育的良苦用心。在“家长留言”中不乏对学校、老师心存感激的内容。其实很多家长还不知道我们军训营每年都不只有信息技术老师,这么多的信息处理工作,很多都是班主任参与完成的。
军训,是高一学生步入高中迎接的第一次挑战,也是他们高中三年长征走的第一步,学校希望每一位学生把军训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和崇高品质带到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坚毅奋进,团结互助,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人中君子,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