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要到了,在吃粽子前,让我们一起说说文化,聊聊传统。
几年前,惊闻邻邦韩国抢先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一时间国内轩然大波,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端午节,在不少国人眼里似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节”,却又缘何在韩国人眼里成了香饽饽?我们不得不思考:传统文化是不是离我们生活已经有点远了?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形成了很多思维定势,一提中华文明就是源远流长,一提中国版图就是地大物博。其实无论是历史还是版图,我们都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论文明,我们甚至无法进入前三甲:第一名是现在日子过得不太平的伊拉克(古巴比伦),第二名是尼罗河边上的埃及,第三名是印度,第四名才是中国。但是,最早辉煌不代表持续辉煌,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中华文明就这么一直笑着。埃及和两河文明已经烟消云散,古代印度已不知所终,只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一脉相承,成为唯一。
而我们就是那些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先民们的直接后裔。我们仍然是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是华夏儿女;我们使用的是流传千年的汉字,文化的基因没有发生变化。夏朝的家国一体,如今还是;商朝的祖宗崇拜,至今依然;西周的宗法制度,影响犹存。尽管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次民族融合,但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构架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文化结构也从来没有产生过动摇。所有与华夏文明接触、碰撞和冲突过的少数民族文化,最后都被融进到华夏文明之中,成为推动和丰富华夏文明的动力与新鲜血液。
但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近代以来的100多年中,中国经历了最为惨烈、最苦难的历史。西方的坚船利炮,攻破了中国的大门,而西方文化也借此攻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堡垒。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似乎成了“糟粕”,我们开始讨厌自己的传统,开始憎恶自己的文化,于是开始跟传统算账,开始和文化决裂。
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一度衰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轻易闯入了中国人传统的生活,尤其是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欢迎和追捧,虽然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但依然趋之若鹜。究其原因,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位性在渐渐被忽略和丢失,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失去了自我主宰能力,失去了民族自信和文化尊严,在各个领域唯西方马首是瞻,动辄曰“你看看人家”,话没出口矮三分。
百花齐放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我们的问题在于目光一直盯着西方,全然忘却了手中的饕餮盛宴。其实,吃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热狗还是煎饼,是否心满意足不是看着对方的咀嚼和吞咽,而是看自己的胃口是不是适应。确实,世界这么大,应该去看看。热狗之所以好像比煎饼好吃,往往是因为没怎么吃过热狗。真的走遍世界了,也许就没那么偏激,没那么极端了。
让我们感到庆幸的是,随着国力的强大,“中国力量”越来越明显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也开始得以恢复,举国上下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更是持续升温,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国家已经把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关注、有时间思考、有兴趣琢磨和讨论这些传统节日。或许每个节日本身所要凸显的内容并不同,但归根到底,都包含着美好的精神内涵,传统节日的习俗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情有义的社会。因此,节日文化的回归绝不能仅流于形式而缺少内涵,更不能被消费文化所异化,而让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文化节变成了旅游节。
在端午这样一个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情感的传统节日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家人去看看龙舟比赛,是不是可以借此机会多了解一些屈原的故事,品《楚辞?离骚》之味,领略其“九死未悔”的坚守——耿耿丹心,大义动天!一个民族,需要有这样伟大的人,需要有这样伟大的精神,这样崇高的品格。过端午,怀屈原,在我们心里,端午节,它更应该是中国的诗人节、爱国节、英雄节。在这样一个节日里,重温、体味这样的品格,是后人的荣耀,也是后人之责任。
千年的风吹散了千年的往事,千年的水冲走了千年的记忆,但历史的印记,文化的传统,却注定要烙在中华民族的生命里,不论多么发达的高科技,都难以替代历史的一抔黄土。我们不可能在别人的经历中去找到自己的出路,一个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在别国的文化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当《功夫熊猫》《花木兰》风靡全球的时候,当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题材被反复引用的时候,当关于国学的书籍持续畅销的时候,当烙有鲜明府学印记的活动形式、建筑风格和课程文化在我们二中校园里蔚然成风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当今的中国复归文化本源的现实表象和自觉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让我们一起为“民族文化”回归“传统”点赞 (文:袁丁、陈见哲 图: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