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是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起实施,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国家级培训计划。能参加这种国家级的大型培训,聆听顶级专家的授课,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切磋成长,实属荣幸之至,期待很高。
第一次来广州,就被她的“热”情所包围,被她的花树缤纷所打动。踏入华南师范大学,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迎面吹来的暖风书香令人陶醉。
高中英语班主任郑海燕老师,用了一下午小组成员的互动、共同体的建设,短时间就将完全陌生、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老师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破冰之旅将我们52个成员融为一体,一句口号、一个组名、一首歌曲、一个动作,拧成了一股劲,凝成了一颗心。在此后小组活动和与高校的混班合作中,发现学习共同体是很好的一个学习方式,周围那么多充满智慧与欢乐的同行,在两天里面就消除了彼此的地域隔阂,畅所欲言。我们的交流和友谊每天都在增长。包括“世界咖啡”的形式,温馨而融洽,分享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制作海报,整合汇报......脑子里idea进idea出,在咖啡因的作用下,被不断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营养得到了充分的补足。这些形式都是以后自己教学工作中可以直接借鉴的。
作为学员听了这么多天讲座,发现自己真的是只不见天日的井底之蛙,一下子豁然开朗了。专家教授们风格各异、主题鲜明的讲座,令我脑洞打开,受益匪浅。他(她)们就像站在我面前的巨人,慷慨地伸出双翼,带着我与之徜徉于天际,望向浩瀚的宇宙。比如第一天王红的语言感染力与“亲”文化就令我非常有震撼力,她高屋建瓴地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和趋势让我们领会教师培训的必要性,教师的素养或者说“胜任特征”亟待发展,她的授课风格称得上是一个教科书式的范例,让我知道如何去将自己的理念传达并感染周围的人,真正辐射出去,受益于一群人。张连仲教授一下午连讲近四个小时,学员们从头至尾听得精神抖擞、笑声不断,(现在通俗的话叫“全程无尿点”,)可见张教授之魅力了。他思维行云流水、语言生动幽默,引经据典,发人深思,而且自始至终充满激情,他本身就是一个智慧、经验、见识的宝库。从他丰富的授课内容中感受最深的即是笑过之后也看到了自己平时教学中的误区与思维局限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应走入范式化的误区、不应受功利主义的驱使,而应该顺应学生的语言认知规律、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树立正确的语言教育观,真真正正地把学生语言学习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语言教育的中心。
工作坊的研修形式是本次培训与以往不同的地方。从茫然到熟悉、再到积极投入,足以证明感受、体验、学习共同体是学习的最好最有效方式。11月25日我们进行了研修培训方案的设计。上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李华老师就培训者的角色与核心能力展开细致入微的阐述,条理清晰、理据实例相结合,加上她作为多年经验的培训师独具的亲和力,我对培训的概念和培训者角色定位及所应具备的能力有了整体详实的了解。下午进入实战演练,高中与高校班学员混合编班组成了“六人行工作坊”,不知何原因少了两位,我们四人这一小团队没想到在两次的接触合作中竟然也堪比诸葛亮。徐曼菲老师先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如何小组合作,并给了我们广东省某区曾经成功进行的培训工作坊案例作为示范,然后给定“中学教师英语阅读教学能力”为主题的培训方案设计任务,要求准备时间和汇报呈现时间。由于我们四人两两各来自高中与高校,所以从各自的立足点与工作经验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理念。一开始我们也一筹莫展,但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我们的思维从束缚慢慢打开,理出头绪后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把设计方案从设定目标到分析对象,从确定步骤到内容实施,各抒己见,思想碰撞,互通有无。虽然也一度各执一词,但最终能求同存异、达成一致。短短一个小时,我们竟然从毫无头绪到PPT文稿成型,简直为自己的团队效率震惊。第一次正式的合作就如此顺利,之后多次合作研修,从中我看到了同行队友们的智慧,也发现了自己潜在的合作沟通能力在实践中成长。
如果讲座是自上而下理论传授的平台,那么工作坊就是同伴分享、实践、互助成长的桥梁。两者的有机结合,既使培训方式多样化、交互多元化,也增长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友谊,促进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优化。而且对于高中高校合作的方式,是对实际工作中教学衔接上的一种很好的引导和示范。觉得值得在研训方式上推广并优化。
作为本期“国培”学员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语言学习者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二是课改目标与高考趋势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习能力文化意识方面的侧重,三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无限的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微信平台与移动交互在课堂的灵活运用。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将着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熟练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作为学科教研组长,除了自身将这些理念与知识的内化,还应推而广之,将获得的资源与习得的精华与本校甚至本地区的英语老师分享,最大化受益于教师与学生。
一是语言学习者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二是课改目标与高考趋势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习能力文化意识方面的侧重,三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无限的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微信平台及其移动交互在课堂的灵活运用。的在今后的课堂中,应着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熟练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作为学科教研组长,除了自身将这些理念与知识的内化,还应推而广之,将获得的资源与学得的精华与本校甚至本地区的英语老师分享,最大化受益于教师与学生。
研习之余,学生向老师迫切的求知、老师们毫无保留的分享、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十天来早已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今晚的联欢晚会,一曲曲老歌、一阵阵欢笑,使我们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友情得到了升华。华师给我留下的,不只是她的温暖知性,更有她的怀抱里孕育的一批批莘莘学子和绵延的文化底蕴、学术情怀,给我的一次次思想和情感上的冲击印象极其深刻,深感不虚此行。我会记住这里,记住“国培”,和在这里遇到的兄弟姐妹们。我希望将我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带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扬光大、推广运用;更希望我们的研修与成长不是在此结束,而是从此延续,友谊长存,学习不止!
研修趣闻
场景一:初来乍到
当北方已冰封雪地,十一月的广州“热”情依旧,华南师大的紫荆木棉姹紫嫣红,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培”学员们一踏入华师校门,就被这暖风花海与书香熏得不知东西南北。粤海酒店的大厅里,有裹着大衣围巾的,有脱得只剩衬衣的,风尘仆仆的老师们没被长途奔波累坏,倒是被这诡异的南方气候搞得狼狈不堪。
接待老师给每位学员发了两张卡,房卡和饭卡。虽早已习惯了身份证、银行卡、信用卡一大把,可初来乍到的我们常常到电梯掏饭卡,去食堂刷房卡,尴尬地啼笑皆非。
场景二:破冰之旅
为了让素不相识的我们彼此迅速熟悉起来,成为学习的共同体,班主任郑海燕老师用了一下午小组互动的方式带我们开启破冰之旅,短时间将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老师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也将52个成员融为一体。一句口号、一个组名、一首歌曲、一个动作,拧成了一股劲,凝成了一颗心。热身环节和小组展示时,大家都放开了手脚、消除了隔阂,无论是80后60后,都做着幼稚的动作唱着“两只老虎”、大声喊出口号、自我介绍更是妙语连珠、笑声不断。用兄弟姐妹之情,架起欢乐友谊之桥,共筑成长之路,专注教育之心。共聚晚餐之时,大家的畅所欲言那么地自然而然,好像早已是久识老友了。
场景三:高手在民间
几天的讲座研讨紧锣密鼓,专家教授一波又一波,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但知道被我们学员最为称道的专家是哪位吗?高手原来在民间——我们同一批受训的高校班学员:毛浩然。毛班长很平易近人,真人不露相,但几天的接触中,发现他原来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导,一位德高技长的真正专家。他热心地为班级和同学处理事务、无私地分享他的见解和观点、毫无保留地传授他的专业成才经历与科研经验。他甚至不取分文、废寝忘食地为我们作了一场公益讲座。且不说理念之新颖、方法之独到、眼光之前瞻、语言之幽默,他在讲授过程中一直在渗透一种人生态度与治学原则:始终如一地坚持、全力以赴地投入、以德报怨地待人。我崇拜他的学识与能力,更敬重他的为人与精神境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正是我们为人师表最应该恪守的吗?
场景四:偷得研训半日闲
第一次来广州,学员们早就在窃窃私议去探寻当地名胜的计划,可惜tight schedule不容打乱,仅有的半天休息无奈晚上还有课务。万能的班委们神通广大,速度地为热衷于广州文化的我们安排了大巴与当地导游,于是中山纪念堂、陈家祠、沙面就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孙先生的革命故事、设计师的独特匠心、陈家书院的灰塑砖雕、沙面公园的欧式建筑群,又令我们对广州的魅力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愫。大巴上小陆导游的以他的热情与幽默跟我们打成一片,面对面建微信群、发红包、抢红包,抢到大伙儿没人听他卖命的解说时他索性也跟着一块儿抢,不亦乐乎。最后因高峰堵车,大巴一路狂奔,紧赶慢赶,我们还是集体迟到了。嘿嘿,怎么有点当了回逃学生的赶脚呢?
这就是我们,忘了距离、忘了差异、充满激情与欢乐的一群当回童鞋的老师们!难忘“国培”,难忘“华师”,难忘朝夕相处的伙伴们!(文:徐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