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课的活动就是游戏吗?上课结束或者游戏结束,就一场热闹之后啥也不存在了吗?常州市第二中学的心理辅导课有一些不一样的尝试。10月12日上午,第二中学的朱元琛老师向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的“心理辅导课程研发与实践”工作室的老师和其他多位学校心理工作者汇报了她在心理教育中开发的一些课程衍生性体验活动。
这些根据心理课程开发的活动分别是:由《自我意识》单元开发的“美的体验”;由《职业与性格》单元开发的“创作的体验”;由《我的大学》单元开发的“探索的体验”;由《生涯规划管理》单元开发的“意志力的体验”。
“美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心理的角度去与环境沟通、去表达摄影作品,也让参观或欣赏摄影作品的人通过静态的作品,发现动态的心灵语言。而“校园服装秀”既让师生们展示了自身的美,也让学生们由于对理想的自我意象的觉知而获得自信。
“创作体验”的设计是由于朱老师观察到很多学生喜欢自由创作“小说”。于是在“职业与性格”单元的知识基础上,开发了“穿越未必无厘头,规划自当有创意”的活动,学生们从名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心理学角度的气质、兴趣和能力等分析,再让其穿越现代后的职业定位。学生们进行创作和策划的图文并茂的作品制成展板,华丽丽地铺陈在校园主干道成了夺目的风景线。
在“我的大学”的生涯探索中,为了更接近社会实际,让学生更有切身体会,朱老师让学生利用长假采访家长和亲友,从职业工种解读,到大学专业课程,更有家长,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坎坷体验展示给孩子,交流的时候,说者严肃真诚,听者认真投入,各种信息、经验和教训,生动地给学生带来的职业规划及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朱老师开发的“生涯管理”之“习惯养成”课程,曾获得生命教育大市一等奖,她用自己编制的视频来讲述故事:采访市井人物和摘录伟人“坚持”的故事;然后衍生——倡导学生开展“坚持21天”养成好习惯——生成自我磨练的故事;最后体验交流成长的故事。学生们的故事汇总形式多样:表格式、日记体、ppt、视频、录像等。内容丰富,从坚持每天多倍5个单词到每天问一个问题等等,真实体会了坚持的意义。有些学生通过活动还“重新认识了自己”!这不正是该课程期待学生心理成长的实效所在么!
短短两个小时的汇报,加上活动的视频与展板展示,与会老师们反响热烈。心理教育确实需要这样不断积累、创新和实践,以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