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天用充满智慧和热情的眼睛看着在校园里的每个生命,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校园中点点滴滴的感动。即使是草地萌生的那小小蘑菇,也让他感动于温度、土壤,让他联想到教育的本质与真谛。我只能说,沈校长是个热爱学校、热爱生命、充满理想与激情的人。每个想法都来源于学生、每个做法都服务于学生。校园中那可以随意行走的小山羊,湖水中那随着母鸭涟漪追逐的一群小鸭,生态园中那300多种类的花木、农作物,为的就是让学生在自然中享受生命,在快乐中追求真理。
一个有思想的人,往往来源于大量的阅读与观察。沈校长开玩笑说,当他36岁任职天一校长时,省教育厅厅长对他的三点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千友。他就是这么坚持的——每年不少于100本的各类书籍(当然不包括报纸杂志),走过五湖四海、五大洲四大洋,与许多的教育人、管理人交朋友。在这么多的积累中,获得办学的感悟,坚持教育的本质。
当他参观过新加坡等国家后,他回学校坚持校园大道不设垃圾箱,推行“垃圾不落地”工程;在众多的反对声中,扎实推进了五年;五年后的今天,天一中学拥有了所有师生的自律,校园更加整洁干净。当他走进山川关注农村校后,他回学校坚持开设农庄园,让鸡鸭羊鱼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让可爱的小羊成为课间孩子们摸得着的同伴,让麦穗油菜花芬芳在天一的空气里。即使是国外大学图书馆前参天的大树也让他能联想遐迩;拍摄下各种角度,用手机记录下每一个浮现的关键词,回国后连词成句,串句成文;《窗内窗外》就是沈校长多次考察文章的集辑。
报告中同样还能看出他阅读的广泛,仅就“文化”,他就引用了钱穆、冯骥才、刘杨、成尚荣、龙应台、林语堂等众人的言论。不仅有读,更有思考,有凝练,从《伊顿公学》到学校教育的核心素养。不仅有理论,更多的是他观察和挖掘的故事案例,从生态校园建设到环境课程,从浦卓韵的目标到勇力嘉的《边界》……天一的花草、师生,都如数家珍。省作文特等奖的第一名《边界》让我们感叹于高中学生丰富的阅读量和卓越的哲学思维,更感慨于怎样的校园里才能培养出如此的资优学生。
23日的《中国教育报》上说:据调查显示,社交化的数字媒介阅读占58.1%,超过六成的教师更青睐于数字化阅读!这些泛在阅读也体现了阅读者、传播者的智慧与思考。我们在阅读中及时记录、整理、提炼,那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世界读书日”之即,提醒我们reading(阅读),其实更提醒我们watching(观察)和thinking(思考)。
随行随拍,用我们的手机、相机、眼睛记录生活!
随思随写,用我们的思考、睿智、体悟感知生活!
(文 周敏)
附一:
春天里,所有的树都蓬勃
无锡天一中学:沈茂德
每当春风吹拂江南的时候,天一校园总是如此的生机盎然,万紫千红。
玉兰率先绽开笑脸——洁白高雅;随之,粉红的垂丝海棠犹如一支支跳跃的火炬漫布于校园;云霞般的早樱飘逸在高三楼后;天一湖边桃红柳绿;食堂边梨花、桔花争奇斗妍;校园内红枫、青枫蓬勃,成片的杜鹃宛如红色的海洋……
看着这一切,内心由衷地感叹,春风不问路,它慷慨地把温润奉献给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春雨染绿,自然界就一片蓬勃。我更慨然,大自然之伟大,是因为它容纳万物共生。
世界天才教育协会前主席、台湾师范大学吴武典教授和我交流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没有发现优点的植物被称为杂草,有优点的植物就叫名花名木,其实,草还是那根草,树还是那棵树,但确实有很多不会识别树的价值和不会利用树的价值的人。……
没有人可以说,哪一棵树是没有用的。其实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但有很多孩子的优点尚没有被发现,也有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被老师、被教育淹没或磨灭了他们的天资。
走进大自然,你会发现,春天里,所有的草,所有的树都蓬勃。但你仔细地看,开花的每一棵树,开花的每一丛灌木,都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叶,两朵花。也没有人可以预测,今年的春天,校园内究竟哪一朵花最鲜艳、最美丽。
在我看来,每个孩子不仅是人,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特的生命。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基因发展。我们更应认识,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与众完全不同的个性。所以,承认孩子的个性差异应该成为一切教育的起点。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责任应该是:敏感并赏识每个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并把它无限放大,发现并校正孩子们尚存在的行为“任性”,并把它逐渐完善。
行走在校园的小道上,只要你愿意倾听,就一定会听到风吹树叶如诗一般的声音,春雨濛濛恍如山间的泉水叮咚。只要你愿意欣赏,就一定会看到许多许多生命成长的灿烂,犹如回到自己的童年。面对着一群群鲜活的孩子,有一段话常在耳边震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
在我校行政楼的大厅墙上有一段话,每天在警示着学校的每一个管理者:在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他们都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渴望你的深爱,都需要你的帮助、引导以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幸福的公民和杰出的社会栋梁。
我常这样想,将一个苹果切开,可以很容易地数清里面有几粒种子,然而,当一粒种子发芽时,谁能说得出长成后的大树能结多少苹果?谁能说,最大的一个苹果长在哪根枝条上?行走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我曾一遍遍地想,真因为苹果砸了一下牛顿,才有万有引力吗?
我反复阅读了这样一篇文章《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果》,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都还是十五六岁的孩子。那是个春天,老师告诉我们说,学校准备组织我们十几个学生,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全县的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我们能够第一次坐上大汽车了,能够有机会去县城看看繁华了;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那些少年们吗?
头发花白的老校长明白了我们的忧虑,他把我们这群孩子聚集在一块儿,对我们说:“咱们都是山里的孩子,你们都常常上山下田,孩子们,你们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儿呢?”
不会开花的草儿?我们想来想去,谁也没有想出有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我们想了半天,摇摇头说:“老师,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所有的草都会开自己的花朵。”
老校长笑了,说:“是的,孩子们,没有一种草不会开花的,其实每一种草都是一种花朵啊。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是一种草,而生长在田塍边和山野里的草也是一种花啊。孩子们,不论我们生活在哪里,你们和其他人都一样,都是一种草,也都是一种花。记住,没有一种草不会开花的。
于是在春天里,我常常感叹,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长成一朵花,长成一棵树该多好,可惜的是,现在的事实是,太多太多的孩子,降临这个世界以后,就被父母、被家族、被学校、被老师、被社会赋予了太多太高的清晰的要求和成人预设的目标。流传甚广的谬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许多孩子引进了教育的沼泽地。
我总是这样想:教育应该是一片肥沃的充满阳光的土壤,而绝不应该是一把锋利的剪刀。家庭,应该是孩子们最欢乐、最温馨的港湾。可是……
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怎会有这么多的“不能”、“不准”、“不许”,它们象绳索一样捆住了孩子们的手脚,象囚笼一样束缚了孩子的行为,更严重的是,禁锢了孩子们的思维,使本该自由成长的孩子们丧失了童年的许多许多快乐。
凌志军先生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的再版序言中有这样一句激愤的话语:我们的孩子们,肯定是全世界受到关爱最多,但却得到快乐最少的孩子。
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能不能不要过分地去苛求尚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家长能否不要总拿着放大镜和显微镜去观察孩子们的今天,甚至在寻找孩子的过去,我们是否应该拿起望远镜,登上高处,去瞭望一下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很多人都渴望帮助孩子们走向成功,但很多人尚没有真正认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理念的内涵。甚至有好多人认为,既然“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那就应该花大力气去“挖掘”,这样的认识完全错了。
我对“金矿理念”的理解是:
每一个孩子是如此的不同,承认差异应该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应该用敏锐的教育眼睛看到孩子们的个性强势潜力,用相当的教育智慧帮助与引导孩子们强势潜能的顺利发展,并竭尽全力帮助孩子们这种强势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心中要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极大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孩子具有各不相同的智能组合在影响着孩子们的发展,要坚信,无限的期盼与足够的耐心绝对是一种强大的引导力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呵护和内心赏识每一个孩子,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帮助孩子们潜能的发展,以母亲般的爱心和滴水穿石的耐心等待孩子的进步,让爱的力量和无处不在的引导与孩子伴行于成长的道路上。
列宁曾这样教导我们,“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长期的教育实践使我更加坚信,只有生活在热腾腾的情感影响之中的孩子,才会有阳光的心态,有人生的七彩梦想,有一步一步坚实向前的寻梦行动。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被调动起来以后,一定可以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我们可以确认,有良好教育质量的学校,其基础一定是爱生文化洋溢的学校。
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东方的孩子与西方的孩子一样,当他们诞生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睁开双眼,他们欣赏着世界万物的五彩斑斓和个性差异,双眼中透露的是无限的惊奇、好奇。当他们牙牙学语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学习与疑问,问题一个又一个从他们口中吐出。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难堪的事实,在东方孩子的生命发展中,伴随着学历的升高,孩子们的知识在越来越多,但他们的问题意识在逐渐淡化,质疑能力越来越弱,为什么?为什么?因为我们忘记了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制造汽车和培养学生绝对是两个方向。可是,“一刀切,齐步走,标准化”的模式使孩子们没有了个性化的思维,没有了个性发展的空间与自由,渐渐的,在众多的“规范”约束和“标准化”的制约下,一个个独特的孩子们变成了“规范发展”的“标准件”。久而久之,孩子们没有了生活的真实体验,学习变成了读教科书,甚至变成了做习题、记忆文本内容,教育变成了简单的行为与技能训练。“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成了国人心中难解的结。
我常说,没有梦的生活是枯燥的生活。春天里,万物萌生了,自然界万紫干红。我们渴望着,我们的孩子们,每一个孩子能不能像一朵花,一棵树,在春天里拥有自由、舒展的心灵,拥有滋生无限梦想的童年生活呢?能不能个性化、优势化发展呢?
附二:
苏教国际杯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第一名
边 界
无锡天一中学学生:勇力嘉
美国反乌托邦小说《The Giver》中描绘了两条“边界”:一条有形——小说中“和谐社区”的边界:圈限人的行为与思考的边界;一条无形——设定在每个人身上的职业、角色甚至情感的边界。由此,乌托邦建立,人们以各自适当的角色在适当的区域活动直到主角Jonas冲破边界,释放人性中的一切善恶。同时,Jonas冲破了另一层边界,以自由之姿向设置者进行反戈。
从这本小说中,我读出了一种对边界的视角,让我警觉自省,环视四周,果然,稀松的空气中有一条“边界”。我感受到它。
边界,英文解释“boundary”,词根为“bound”,即为捆绑、束缚、缠绕,犹如绷带缠绕木乃伊一样。绷带之于木乃伊即为永恒的禁锢,使其在绷带所限区域内腐朽。想至此,不禁森然:边界于我看来即为一种圈限、束缚、牢狱。而画地为牢者可以是自己,或是他人或是社会价值观、盲目的文凭主义。
置身于边界中,我感到自己被占领了,被“他们”占领了。“他们”为何者?“他们”是操控程序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人。但确有其人。不仅我是如此,环视周围一张张脸,斑斑怯懦,点点怨愁,都是如此。因为在边界之中,因为设定好的角色,我们开始过分关注自己,关注自身存在状态的优劣,也因此对外界,对边界外广阔的世界失去了兴趣,由此丧失了持久的激情和探求的动力,也失去了冲破边界的勇气与羽翼。钱理群教授在这些被剪掉羽翼的秃鸟面前难掩忧愤,称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处在不自知的状态中,借萨特之言“我们沉浸其中,不能忍受却又与之相处愉快”。确乎,忍受边界与拒绝忍受都是忍受,这种被圈困的感觉犹如吃了苍蝇一样,不将自己杀死是无法把它取出来的。我能感受到在边界、角色的阴翳下,自己失去了感动的爆发力,失去了对黎明、对新生的热爱,活在一种不闻、不动、无边的不正义中,任凭边界如绷带般慢慢收缩,榨干生命最后一滴血浆。
正是由于对这种无形边界的不满,生命尝试地冲撞。在鲍鹏山的观点中,庄周几乎成功地冲破了对自己生命的定义,即冲破了边界。当他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来拒绝尘嚣时,他跳开了一种边界的圈限,聪慧地远离了火坑。于是他像一棵独立守望心灵之月的树,由生站到了死。他似乎在跟世界比谁更无赖,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无逻辑、无心肝。然而这种冲撞的背后却听得见血泪的滴嗒声。庄子“眼冷心肠热”,对世界到底热肠挂住。他对边界的冲撞成就他曲高和寡的寥落才情。不仅庄周有如此尝试,艾丽丝·门罗亦在努力。在她的作品中到处是罗素所言的“静静的绝望的真相”——不断地冲撞外力对自己的设定,为自己所圈的边界之牢,却又不断地被挣扎的过去、无望的未来所捕获。在边界中,冲撞越猛,越被束缚,越易脑肝涂地,令人悚栗。
所以冲破边界无望?
似乎如此,在这永恒的生命困境中,我开始思考另外的途径。
《死亡诗社》中的Mr.Keating站上讲桌给了我一个方向。既然生命注定要被边界束缚,唯有扩大边界,站在边界之上,了望世界,才能免于那种不自觉的“木乃伊”状态。
康德曾有一句感伤之言“宁愿绝望,胜于投降”,窃以为,不妨温柔些:“不如眺望,胜于投降,优于绝望”。以Keating为例,一个名校的老师,在所设的边界、角色内,葆有清醒的双目,带领学生站在讲桌上,眺望万千世界中无尽的诗意与思趣,发出惠特曼所言的“野性的狂叫”。跃上讲桌的那一刻,学生在边界上打了个漂亮的“擦地球”,在眺望中看到了扩展的可能。
这种想法与朱良老先生的“乾坤草亭”何其相似。在对“亭子”这一物象的剖析中,发现了一种精妙的智慧。亭子,实为一种边界,然而和捆绑木乃伊的“绷带三界”不同,亭子四周无墙壁,能观亭外之物,坐于亭子中,既可遮挡一些风雨,又可眺望如烟景色,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在自由呼吸间精鹜八极。此乐何极!由此观之,人该是在一种边界的范围内均为呼吸,以扩展着的感觉和理性拓宽边界,由原点向外发散,思之无极。此可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内在深意。这样的道理与远行之意不谋而合:所谓远行,该是带着对原点的怀念而上路的。正如边界是一个人在物质世界的立身之本一样,唯有确立了一个生命的坐标,方有基础去探求。
纵观“边界”之义,在我看来,人生所需的边界不该成为绷带般的boundary,而该为四面通达的亭子。但无论置身于何地,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该怀有一份“狂躁”之感,一如前文的庄子、门罗始终保有探求的冲动,始终在跃跃欲试的期待里不停地思考、冲撞。若非如此,无论在什么样的边界之中,你都会象一具被角色占领的木乃伊一般任凭收缩的边界狭窄你的眼光,榨干你的脑浆。
书至此,我眼前浮现一幅画面:乾坤中芥子般一小亭,亭中一人面怀激荡,神彩飞扬。